文化资讯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反响强烈

来源: 时间:2017-11-22 16:11:28 浏览次数:

     为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9月18日至10月下旬,文化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了“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话题“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取得良好效果。据统计,本次活动共开设专栏43个,参与记者1000余名,发布原创稿件2000多篇,全网重要位置推送作品130余篇。网上媒体报道量51.6万篇,网民转发讨论量189.5万条,微博平台“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等相关话题阅读量5981万人次。特别是数读新闻《这五年,习近平这样谈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连续3天居网络头条,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形成刷屏效应。

 

    一、传颂中华文脉,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次活动以“喜迎十九代?文脉颂中华”为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切入点,以传颂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为增强本次活动的专业性,让记者采写的文章见思想、见深度,8月29日至9月1日,文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高级研修班,120余名媒体从业人员参加。9月15日至28日,组织200余名媒体记者赴贵州、福建、湖北、山西四省实地走访、参观体验;部署各省(区、市)文化厅、网信办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活动、推送稿件;组成专门团队审稿把关、全网推送。通过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集中呈现中华文脉绵延传续的美好图景,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传承中华文脉的巨大成就。非物 质文化遗产宣传片《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全网热播;新华网《一图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光明网《一图读懂什么是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等突出鲜活案例、详实数据,网民纷纷点赞。

 

    二、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认知、认同,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次活动广泛动员网络媒体,鼓励传统媒体参与,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易等中央、商业网站,秒拍、爱奇艺、一直播等视频、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等深度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传统媒体重点报道,讲好传承故事,提高文化认同。

    广大网民被非遗之美所感染,纷纷表达强烈共鸣之情。光明网评论员邓海建说,“非遗,口传心授又世代沿袭,见人见物见生活,网下的非遗要传承,网上的非遗传播更要红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仕元说,“媒体采访团的到来,不仅激励自己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对于互联网时代怎样传承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非遗传播宣传片,网民纷纷点赞“太漂亮了”“匠人匠心,感人至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丽的大好河山是我们的骄傲自豪,我们要继续传承并发扬广大”。光明日报官方脸谱账号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雁北耍孩儿”表演进行直播,瑞典网友Baha Kerstin留言:“来自瑞典的问候,这场表演实在太精彩了!”尼泊尔网友Suresh Kumarlimbu留言:“太好看了!非常美!蕴含中国文化的舞蹈!”

 

    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体系
    在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直播、社交等传播方式快速兴起,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加强传播,用好互联网,是时代发展变化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责任。
这次主题传播活动,联系团结了一批媒体,提高了相关从业人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潼说,“上百家媒体的记者们一路同行,切磋的是业务素质,比的是传播速度,学的是传播方式。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之旅,也是各家媒体相互学习、切磋、博采众长的非遗传播业务交流之行”。朝戈金、陈岸瑛、萧放、安德明等10余位业内知名学者撰写系列评论文章,如《从传承到传播,朝向互联网+时代的共同行动》《让非遗成为传统文化里的“网红”》《赓续文脉好传统,传播对接“新常态”》等14篇评论,起到“既叫好又叫座”、网民自发转发的积极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的距离,密切了参与各方的联系,进一步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队伍,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格局的构建,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下一步文化部将推出系列措施。一是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相关从业者专业素养,建立专业化传播队伍;二是广泛协调各类媒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联盟,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常态化、专业化和系统化,构建传播新格局;三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如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主题、节庆活动,以及研培工作、振兴传统工艺等重点工作,开展主题传播活动。

关键字: 
版权所有©2012 南阳市烙画厂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豫ICP备09043120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217号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531887 传真:0377-63531813 邮箱:nyslh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