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讯

【我与烙画】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来源: 时间:2020-08-29 14:58:04 浏览次数: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我最初接触烙画,缘于一只葫芦。那是童年时期,三月三上独山赶庙会时,母亲买给我的。在小巧精致的葫芦上,画着两个胖乎乎的燃放爆竹的福娃娃,眉开眼笑,憨态可掬,一看便爱不释手。当年特地种了葫芦,想要在上面画画,才知一般笔是画不上去的。母亲告诉我那是南阳一绝——烙画。 


图片来自烙画爱好者提供
(上世纪购于南阳市烙画厂)

    小时候就听过一个民间传说: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个叫李文的工匠,为人忠厚,心地善良,是远近闻名的烙花能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便活色生香,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李烙花”。方圆百里人皆尽知,知名度颇高。“王莽撵刘秀”时,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他一只烙花葫芦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都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刘秀称帝后,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便蓬勃发展起来,名扬四海。但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迭,战乱灾荒,烙画艺术曾几度受到摧残,但“烙画王”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图片来自烙画爱好者提供
(上世纪购于南阳市烙画厂)
    我家一直使用冬青木烙花筷子。冬青树是一种四季常青的灌木,亦称“女贞”。木质细腻,颜色纯正,清香味甜,有滋阴补肾,乌发明目之功效。筷子上方是手工烙绘出的图案:有万象百态的人物、形形色色的花鸟、峰峦叠嶂的山水……画面可谓精美之至,令人爱不释手。
    真正对烙画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则是成年后,我接触到一个烙画师傅,观赏了他众多的作品后,又去参观了他们的烙画厂,在一声声惊叹中好奇地追根溯源,才走进了这个奇妙的烙画世界。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图片来自烙画爱好者提供
(上世纪购于南阳市烙画厂)

    百闻不如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划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敦厚庄重,或轻灵清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来自烙画爱好者提供
(上世纪购于南阳市烙画厂)
    我随几位友人走进了烙画展厅,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在一幅经典的宣纸烙画——《金陵十二钗》前驻足观赏: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十二裙钗姿态袅娜,神色不一,色彩的过渡,深浅的搭配,不同技法的混合运用,或略施淡彩,清新淡雅;或重彩填色,浓艳夺目,真是浑然天成,匠心独具,令人叹为观止。而另一幅《红楼十二钗》,尽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却有不同的韵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钗”虽少了些许妩媚,但多了几分豪爽;而丝绢上的“十二钗”,虽少了几分豪气,却增添了许多富贵风韵。 
    欣赏这些精美的作品,心灵忽然被一种强烈的美感撞击着:它们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这是一条生命的河流,一条情感的长河,它浸润着我们民族的精气神,浸润着我们民族的魂魄。在家乡人民的努力和传承下,我相信它必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选自《名家美文精选》 
注:本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关键字: 
版权所有©2012 南阳市烙画厂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豫ICP备09043120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217号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531887 传真:0377-63531813 邮箱:nyslh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