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烙画艺术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它可以不施任何颜料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以西画素描黑、白、灰关系烘色,或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南阳三宝”之首。
一、南阳烙画的历史沿革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县)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南阳烙画起源于西汉末年,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经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的潜心研究,逐磨出一整套的烙画工艺。久之,烙画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或显宦之间的互赠礼品,以至作为贡品进入清宫。以后,赵星三收徒授艺,使烙画得以世代相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工艺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而享誉国内外。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于54年成立了“烙花互助组”、“南阳烙花合作社”、“南阳烙花工艺厂”,一九九六年三月更名为“南阳市烙画厂”。
解放初期南阳烙画是以烙花工艺筷子为主发展起来的。冬青药木烙花工艺筷子规格有300mm、264mm等七个系列。在筷面上工艺师们用手工烙绘出的花色有人物、花鸟、山木、博古等五大类一百多种,画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赏,成为收藏者的所爱。现在又发展到在丝绢、宣纸和木板上烙画,既能表现国画的细致工笔,也能展现国画的粗犷写意,还可兼有西画的素描和水彩技法,版画的雅情意趣也能包蕴,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加上现代烙画工具的介入,使画面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度。曾以南阳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之首而声誉海内外。今日,烙画已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二、烙画艺术的新发展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数是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制作烙画的姿势、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画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一)烙制工具
开始,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改为“电烙”、乃至“激光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改为大、中、小型号的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二)烙制材料
以前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现在大胆采用了宣纸、丝绢等材质,但宣纸和丝绢那样的薄,用烧红的铁笔在上面作书画,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烙透,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还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现在的宣纸烙画已经成为南阳烙画中的精品。
(三)烙制技法
烙绘技法现在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多种。烙画作品的色调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据创作主题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虑,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风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
(四)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大到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以至大型厅堂壁画,如《清明上河图》、《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等,小至直径不足一厘米的佛珠。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国画山水、工笔、写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
(五)烙画题材
作品内容在力求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永不褪色。
(六)烙制姿势
以前烙画艺人是侧卧床上姿势,利用烟灯加热进行烙烫加工,此种方式称为“卧烙”。但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艺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画艺术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烙笔有笔架支撑,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灵活多变,简单易学等优点。为研究和发展烙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三、南阳烙画的艺术成就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我们再看当代的烙画作品,也不乏含有强烈感受美的艺术作品,只是烙画作品大部分不留艺术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竹报平安》等,一些作品是临摹品或者根据文学故事创作的,如《清明上河图》、《红楼十二钗》、《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山河万里图》等。烙画的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从事绘画的人都要对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学习,对表达美的技巧进行严格持续的训练。所以,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毛笔、墨、宣纸或丝绢,以及国画颜料。国画家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笔蘸墨在宣纸或丝绢上勾、划、点、染、皴、擦等用笔,同时控制墨的浓淡、轻重、缓急的变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画的工具、材料则是烙笔(或铁扦、火笔)、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有的还用到国画颜料。烙画艺术家也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而成。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烙画用烙笔替换了中国画的毛笔,将施艺的材料由宣纸、丝绢扩大到竹、木、葫芦、贝壳等材质上。因为有烙笔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艺的材料更为广泛,并形成特色。
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金陵十二钗》是南阳烙画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尽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却有不同的韵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钗”少了一些妩媚,多了几分豪爽;丝绢上的“十二钗”,减少了豪气,却增添了许多贵族风韵;宣纸上烙制难度最大,却能兼具前二者之间。因此烙画艺术也可以说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南阳烙画艺术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
南阳市烙画厂建厂以来,通过继承和完善前辈艺人的工艺技巧,不断改进工艺和工具,相继研发了18个系列、136个品种、上千个花色的烙画工艺品。主要产品有丝绢烙画、木板烙画、冬青药木烙花筷子等。曾多次荣获国家轻工部、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全国旅游工艺品一等奖,1990年获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银牌奖,1991年荣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92年获中国旅游购物节旅游商品“天马杯”银奖。产品远销欧美、大洋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
1958年6月,接受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生产烙画装饰品的光荣任务和国庆献礼任务。
1987年3月,上千件南阳烙画作品在新加坡展销,引起轰动,其中一幅宣纸烙画条屏《钟馗打鬼图》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院珍藏。当地的《新明日报》评论:“以火笔在木板、宣纸、丝绢上作画,是世界艺林一绝。”
1987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烙笔生辉画入神”盛赞烙画工艺是“工艺美术上的一枝奇葩”。
1991年5月南阳烙画走进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现场报道作画过程。
1992年8月河南日报发表了“烙画 光荣与梦想”文章。
2001年10月南阳日报发表了“南阳烙画惊欧洲”的报道。
如今,南阳市烙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烙画艺术的同时,正努力发展新品种,增加新花色,研发新的表现形式,努力把烙画这一民间美术推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