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一支烙笔,在竹木、丝绢、宣纸等材料上勾、擦、点、烘,经过一番精心绘制,山水、花鸟、草木等景物的轮廓愈发清晰,一幅精美的南阳烙画映入眼帘。
南阳烙画,与大名鼎鼎的《出师表》和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并称为“南阳三宝”。在世代传承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南阳烙画逐渐传播到全国及海外,深受人们赞赏和喜爱。20世纪60至90年代,南阳烙画作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阳市卧龙区“南阳烙画”项目名列其中。
从“火笔”到“电笔”
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以300至800摄氏度的烙铁为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进行勾、擦、点、烘,把绘画技法与烙画艺术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古时,烙画工艺师们手拿铁扦,在以食用油为燃料的油灯火焰上加热铁扦前端,根据经验合理控制铁扦温度,多在竹木材料上进行烙绘。
后来,工艺师们用火烙铁替代铁扦。火烙铁画出的线条粗犷有力,还能处理大面积的颜色,画师作画时更加得心应手。但是,火烙铁的温度无法随意调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画艺术的发展。
1958年,南阳市烙画厂王世英等人积极探索,成功研制出可控性强、经济实用、效率高、清洁环保的电烙笔。电烙笔的应用使南阳烙画的施艺材料种类更加丰富,艺术特色更加鲜明,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筷子上“长”出山水花鸟
南阳烙画是以烙花工艺筷子为主发展起来的。在方头筷面上,工艺师们用手工烙绘出人物、花鸟、山水、博古、虫鱼等5大类100多种花色。
据《南阳商业志》记载,南阳冬青木烙花工艺筷子自1954年进入市场以来,畅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60万把,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纷纷前来
采购。
南阳烙画早期采用铁扦和油灯,侧身卧烙,烙制题材主要以四季山水、四季花卉、四季花瓶、武侯祠全景图、仕女、红楼十二钗为主,产品主要有
各式屏风、章盒、木梳、筷子、尺子、笔筒、茶叶盒、烟盒、印盒等传统工艺品。
电烙笔出现后,南阳烙画材料由单一的竹木制品向大型木板、宣纸、丝绢拓展,题材也更加广泛,出现了大小中堂、长卷、横幅、大型烙板壁画等
规格样式。
20世纪90年代,工艺师们精心研究开发出套色烙画,在原有烙画基础上套上色彩,使烙画图案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艺术效果精妙绝伦,逐步形成
18个系列,136个品种,上千个花色。
如今,南阳烙画已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近距离接触南阳烙画
2022年3月3日,南阳市社旗县桥头镇第二小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南阳市“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这里举行。学生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
亲身体验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烙画制作台前,工艺师向学生们介绍烙画的由来及创作流程:“烙画又称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烙画创作的关键是把握火候、力度。”在工
艺师的讲解演示下,学生们很快熟悉了电烙笔的使用方法,一个个认真地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烙画作品。
2022年3月,南阳市“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社旗县留守儿童学校、桥头镇第二小学、桥头镇鼎立学校等,现场传授烙画技艺,以“非遗
进校园”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