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纹艺术处理——《中国烙画技法》
(一)木纹的产生
木板纹路是树木年龄体现。一根圆木横向剖断呈现出一圈圈圆形,代表了这棵树木的年龄,即所谓年轮。如果纵向切成片状,圆形就变成了椭圆形,纹理清晰,自然流畅,这就是木板的纹路。 研究木板纹理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木纹,巧妙利用,增添画面情趣。烙画时可以根据木板的特性,用增强或减弱纹理两种方法来满足创作需要。
木板烙画《白洋淀》使用的是菲律宾木三合板,其纹理鲜明,色调变化丰富,木板中间的天然纹理和色彩未经任何特别处理,仅仅烙上几笔,微风拂动的芦花、水中漂荡的渔舟便呼之欲出,成为一幅妙趣横生的风光烙画。
木板若色泽不一或有树疤残缺会影响画面美观,然而如能藏其于画中,或使之形象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作品《晨曦》使用的三合板曾被雨水浸泡,木质严重变色,左下角还有一条又深又长的裂纹。经过反复构思、确定主题之后慎重裁下左下角,再用高温大烙铁烙成极黑的色调,有利于内裂纹烙平隐藏于画面中。为了增加深远层次又烙了一些略淡色调为中远景。这样表现符合晨曦中阳光不足、山体轮廓不清楚的自然规律。
椴木板质地细腻色泽较浅,纹理不明显,需要用电烙笔以较低的温度沿木纹色调较深的地方烙一遍,使之逐渐由浅变深,与木纹较浅的那一部分相对应。注意线条的回旋处渐宽,基本保持与原木纹一致。这样一条一条地烙板面的木纹就提炼出来了。整理过程中最好同时赋予它形象,不必按原来木纹丝毫不差复制,可以根据需要强调那些比较美的木纹,原来似水的木纹应该更像水,似云的木纹应该更像云。若是有的木纹不理想,比如间隙太宽,可以根据需要仿制一两条,但是一定保持一致,避免矫揉造作之感。
木板烙画《鹤归》是用椴木白色三合板烙出来的,它的上部木纹似霞云的轮廓,下部木纹似大海层层波涛,但纹理不明显,只好用电烙笔把它强调出来。用明暗对比法把太阳和水中的折射光表现出来,其它地方用素描法烙出不同的色调,高温电烙笔点缀出几只剪影似的仙鹤,耐人寻味,意境深远。
《滨海日出》木板纹理整体比较完美,之所以烙上礁岛皆因为那部分不够理想,以景物遮挡弥补缺憾。为了画面均衡,右侧烙了几叶扁舟并落了款。画面右下角未作处理,如同中国画留白,有了虚实。海的波涛和朝霞均是横纹,处理礁岛时就多用竖线形成反差。水波和云层曲线流动而柔美,岩石直线粗犷而深重,因此就产生了动静、虚实、黑白、大小、远近、软硬对比效果。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木纹的魅力,做家具时把好看的木纹设计在表面,还仿制木纹印在纸或塑料贴面上,用以装饰。但是木纹好看还不是艺术品,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巧妙处理,赋予它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艺术品。
版画家们创造了木纹艺术,省去刀笔之功,利用木纹拓印出如山、如水、如云的版画作品,但感觉多少失去了木纹特有的韵味,况且有些木纹是印不出来的。木板烙画则摆脱了许多局限性,充分利用木板的自然纹理,创作出更具木味效果的美术作品来。
每一条木纹都由两条软硬不同的木质线合成,烙画时,在同一温度下硬的部分不易烙焦,就会形成浅色调,软的部分容易烙焦,形成深色调,所以烙大面积均匀色块比较困难,尤其中间色调或浅色调,若想看不出木纹的存在更需要高超技艺。
消除木纹干扰的基本方法是:用电烙笔笔头把木质较硬的部分多烙些调子,与不耐温、质地较软的部分统一起来。适当调节电烙笔温度,用画素描的方法层层加深调子,并用电烙笔笔尖一点一点填补烙过后留下的空白点,色块均匀木纹也就消失了。
要领:用笔要稳,填补要准确。
正式烙画之前,先做一些基本功练习,觉得效果满意后有了把握,再去进行下一步。
(一)木纹的产生
木板纹路是树木年龄体现。一根圆木横向剖断呈现出一圈圈圆形,代表了这棵树木的年龄,即所谓年轮。如果纵向切成片状,圆形就变成了椭圆形,纹理清晰,自然流畅,这就是木板的纹路。 研究木板纹理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木纹,巧妙利用,增添画面情趣。烙画时可以根据木板的特性,用增强或减弱纹理两种方法来满足创作需要。
(二)利用木板纹理的自然美
木纹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艺术”品。木板纹理干变万化,似大海波涛,似湖水荡漾,似烟云缭绕,似彩霞飞练,似沙漠荒滩,似奇峰峻岭,似层层梯田……图案自然而不着意雕饰,线条流畅而不呆板,如果利用好的话,熨烙画出优美的艺术品将事半功倍。木板烙画《白洋淀》使用的是菲律宾木三合板,其纹理鲜明,色调变化丰富,木板中间的天然纹理和色彩未经任何特别处理,仅仅烙上几笔,微风拂动的芦花、水中漂荡的渔舟便呼之欲出,成为一幅妙趣横生的风光烙画。
木板若色泽不一或有树疤残缺会影响画面美观,然而如能藏其于画中,或使之形象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作品《晨曦》使用的三合板曾被雨水浸泡,木质严重变色,左下角还有一条又深又长的裂纹。经过反复构思、确定主题之后慎重裁下左下角,再用高温大烙铁烙成极黑的色调,有利于内裂纹烙平隐藏于画面中。为了增加深远层次又烙了一些略淡色调为中远景。这样表现符合晨曦中阳光不足、山体轮廓不清楚的自然规律。
椴木板质地细腻色泽较浅,纹理不明显,需要用电烙笔以较低的温度沿木纹色调较深的地方烙一遍,使之逐渐由浅变深,与木纹较浅的那一部分相对应。注意线条的回旋处渐宽,基本保持与原木纹一致。这样一条一条地烙板面的木纹就提炼出来了。整理过程中最好同时赋予它形象,不必按原来木纹丝毫不差复制,可以根据需要强调那些比较美的木纹,原来似水的木纹应该更像水,似云的木纹应该更像云。若是有的木纹不理想,比如间隙太宽,可以根据需要仿制一两条,但是一定保持一致,避免矫揉造作之感。
木板烙画《鹤归》是用椴木白色三合板烙出来的,它的上部木纹似霞云的轮廓,下部木纹似大海层层波涛,但纹理不明显,只好用电烙笔把它强调出来。用明暗对比法把太阳和水中的折射光表现出来,其它地方用素描法烙出不同的色调,高温电烙笔点缀出几只剪影似的仙鹤,耐人寻味,意境深远。
《滨海日出》木板纹理整体比较完美,之所以烙上礁岛皆因为那部分不够理想,以景物遮挡弥补缺憾。为了画面均衡,右侧烙了几叶扁舟并落了款。画面右下角未作处理,如同中国画留白,有了虚实。海的波涛和朝霞均是横纹,处理礁岛时就多用竖线形成反差。水波和云层曲线流动而柔美,岩石直线粗犷而深重,因此就产生了动静、虚实、黑白、大小、远近、软硬对比效果。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木纹的魅力,做家具时把好看的木纹设计在表面,还仿制木纹印在纸或塑料贴面上,用以装饰。但是木纹好看还不是艺术品,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巧妙处理,赋予它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艺术品。
版画家们创造了木纹艺术,省去刀笔之功,利用木纹拓印出如山、如水、如云的版画作品,但感觉多少失去了木纹特有的韵味,况且有些木纹是印不出来的。木板烙画则摆脱了许多局限性,充分利用木板的自然纹理,创作出更具木味效果的美术作品来。
中国青岛生产的树皮烙画别具特色。将带皮的槐木、柳木、梨木树干,斜着锯成椭圆形木板,然后用净刨刨光,呈现不规则的椭圆形木纹,利用其为山、为水,烙出画面后再用周边树皮为画框,颇显天然情趣。木纹烙画《芦荡晨晖》技法剖析
(三)消除木纹对画面的影响
木纹本身有可利用的一面,也有使人烦恼的一面。烙画题材多种多样,形式风格各异,不可能都利用木纹来烙画,如人物肖像等,这就要把有妨碍的木纹消除,这也是木板烙画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一条木纹都由两条软硬不同的木质线合成,烙画时,在同一温度下硬的部分不易烙焦,就会形成浅色调,软的部分容易烙焦,形成深色调,所以烙大面积均匀色块比较困难,尤其中间色调或浅色调,若想看不出木纹的存在更需要高超技艺。
消除木纹干扰的基本方法是:用电烙笔笔头把木质较硬的部分多烙些调子,与不耐温、质地较软的部分统一起来。适当调节电烙笔温度,用画素描的方法层层加深调子,并用电烙笔笔尖一点一点填补烙过后留下的空白点,色块均匀木纹也就消失了。
要领:用笔要稳,填补要准确。
正式烙画之前,先做一些基本功练习,觉得效果满意后有了把握,再去进行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