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讯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管理办法

来源: 时间:2017-09-07 05:08:01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是指经省文化厅认定命名的,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传习、传播等任务,具有示范性的展示馆、传习所。

第三条

    申请设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各级文化部门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的综合性或专题性展示馆、传习所;
2、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3、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运行的经费;
4、具有固定且适宜的馆舍,展示馆有专用的展厅(室)、库房和相关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展品数量不低于500件(套);传习所有专用的传习场所及必要的设备和工具,建筑面积不少于150㎡;
5、具有从事展示、传习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6、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要求;
7、免费向公众开放;
8、社会效益好,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第四条

     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应当向所在地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文化主管部门经过实地考察和论证后提出初审意见,向省文化厅进行申报,并提交设立申请书、办馆场所、藏品证明、初审意见等材料。

第五条

     省文化厅负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的认定命名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进行认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省文化厅命名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统一挂牌。

第七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是保护、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传习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八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展品、展览、活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提升运行质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公众活动安全。

第九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要坚持公益性的开放原则,免费开放时间应当与公众的工作、学习及休闲时间相协调,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

第十条

      示范展示馆应具有基本展示、专题展示计划,展览内容应当科学合理,运用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做好宣传展示工作,示范传习所要做好传习活动,通过带徒授艺、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做好传承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要配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传习等活动,并继续开展展示、传习活动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等。

第十二条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对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给予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对表现突出的机构、团体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三条

      省文化厅将按照《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逐步进行资金扶持。

第十四条

      省文化厅将在人员培训、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给予重点支持。

第十五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应当接受所在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工作总体情况报省文化厅备案。

第十六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的名称、馆址、法定代表人、展品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及时报所在地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并报省文化厅备案。

第十七条

     省文化厅对已认定命名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进行绩效考评,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地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文化主管部门提出退出申请,省文化厅可撤销对其命名的认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谓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信念、情感,是磅礴的力量,是对过去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承担。它从五千年历史中传递下来,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人们的心被这火炬所照亮,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到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每一个文艺领域、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庄重地体认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分量,都意识到沉甸甸的责任,都在认真思考文化自信之于文艺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想象这世界是由各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一片森林,中华文化就是其中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一棵大树。那些和她一起萌芽生长的树木,有多少已经停留在了时间深处,成为一株标本,而属于我们的这棵大树,栉风沐雨,历经重重灾难依然苍劲而青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信的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是在这历史中形成、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的传统和价值;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文化自信更是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风神独具的美学精神的热爱、铭记和传承。中华文化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是陈列在博物馆的珍宝,更是这个时代活跃的精神脉动。以文学为例,无论是传之久远的古典文学,还是一百多年来现当代作家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复兴而书写的“新文学”,包括我们对当下中国的表现和讲述,这些书写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自信,既是依靠着我们的伟大传统,更是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自觉担当新使命,为人民创造文艺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仅仅三十年前,中国作家还曾经为“走向世界”而焦虑。那时候,“世界”仿佛在我们之外,在遥远的远方,我们必须奋力跋涉才能走过去。但今天,一切都不同了,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他们从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中,从祖国和人民的迅猛前进中获得力量、获得新的视野,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对当今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世界在远方,世界更在脚下,我们深刻意识到,越是全球化,越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需要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而越具有文化自信,我们也就越加开放和包容,更强烈地认识到中国作家艺术家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责任。 
关键字: 
版权所有©2012 南阳市烙画厂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豫ICP备09043120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217号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531887 传真:0377-63531813 邮箱:nyslhc@126.com